特發(fā)性震顫的定義
震顫是全身任何部位的節(jié)律性和無意識的肌肉往復活動,是一種最常見、影響最為廣泛的運動障礙。
概述
特發(fā)性震顫是以姿勢性和動作性震顫為特征的疾病,是最常見的以震顫為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之一,發(fā)病率為1%左右,無性別差異,發(fā)病呈青春期或成年早期“雙峰”,50%—7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大部分患者癥狀較輕。
臨床表現(xiàn)
一般來說震顫為單一癥狀,震顫頻率為4—12HZ,震顫為姿勢性或者動作性,而在放松時不明顯,上肢震顫為常見,之后依次是頭部、下肢、以及聲音,震顫常首發(fā)于單側上肢,很快累及對側上肢,癥狀進展緩慢,開始為間斷性,僅見于情緒緊張時,后可持續(xù)存在。
情緒緊張或者應激時加重,震顫幅度增大,入睡后癥狀減輕或消失,主要影響優(yōu)勢側手的精細運動,適量飲酒后癥狀減輕,無僵直、行動遲緩等帕金森樣表現(xiàn)。
診斷
主要根據家族史和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頭顱CT/MRI檢查為陰性。主要診斷標準為,雙手或者前臂的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單純的頭部震顫且無扭轉表現(xiàn),除齒輪現(xiàn)象外無其他神經系統(tǒng)體征。次要診斷標準為長期病史(大于三年)。有家族史,飲酒后癥狀減輕,排除標準為,單側靜止性震顫,僵直,行動遲緩,突然出現(xiàn)的震顫
鑒別診斷
帕金森病(單側起病、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強直)
小腦性震顫(共濟失調、言語障礙、MRI)
肌張力障礙性震顫(肌肉異常不對稱收縮)
內科系統(tǒng)疾?。卓?、肝性腦病等)
心理性震顫(幅度小、頻率高)
特發(fā)性震顫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大部分患者癥狀輕微,不需要治療;最初發(fā)病可以根據場合需要服藥治療或者適度飲酒。
癥狀持續(xù)存在時需要規(guī)律服藥,普萘洛爾,撲米酮;藥物的治療效果不好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藥:普萘洛爾,對上肢震顫改善更為明顯(50%—60%),5—10mg/次,3次/日開始,逐漸加量,可至320mg/d。
副作用:心動過緩,低血壓,無力,惡心,嘔吐等
禁忌癥:心功能不全、二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哮喘或者其他支氣管痙攣疾病,如不能耐受普萘洛爾可嘗試其他同類藥物阿羅洛爾等
撲米酮同樣對上肢震顫改善明顯(50%—70%),62.5mg/日開始,逐漸加量至250mg/次,3次/d。副作用:首劑反應較重,但可逐漸耐受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眩暈。
普萘洛爾和撲米酮療效相似,兩者聯(lián)用效果可能更好。
二線用藥:托吡酯、加巴噴丁、苯二氮卓類。
手術治療
立體定向丘腦毀損術,開始于1950年,準確定位到丘腦腹中間核, 熱凝毀損,效果明顯,不足之處是不可逆的手術并發(fā)癥。
VIM的腦深部電刺激術(DBS)有效率為90%,開始于1990年,通過立體定向手術將電極植入到丘腦腹中間核(VIM),發(fā)放電脈沖至VIM,調節(jié)神經環(huán)路電活動改善癥狀,效果與毀損術類似,但可逆可調節(jié),更加安全,文獻報道90%的患者都有效。
腦深部電刺激術
腦深部電刺激所用的設備,臨床上所用的設備也叫腦起搏器,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 植入腦內的電極部分,通過立體定向手術將電極末端植入VIM核,另一端引出到顱外;
第二部分 位于胸部的脈沖發(fā)生器,主要為了發(fā)送電脈沖;
第三部分 連接兩者的導線,電極的顱外部分和延長導線都埋在患者的皮下。
腦深部電刺激的手術過程
一、在術前準備間安裝立體定向手頭架的基環(huán);
二、CT或者MRI掃描獲得影像;
三、手術計劃并計算靶點坐標;
四、局麻下切開額部頭皮并且鉆開骨孔;
五、微電極記錄確認靶點位置;
六、術中刺激測試;
七、植入腦深部電刺激并固定;
八、植入胸部脈沖發(fā)生器及延伸導線。
立體定向VIM核電極植入要求準確,專用的立體定向設備CT或者MRI
下顯影的定位框,MRI引導下的靶點識別,術中電生理靶點特征性信號,術中電刺激臨時治療。
術后的電刺激治療:術后需要20-30天休息后開啟電刺激進行治療,需要持續(xù)電刺激來控制癥狀,部分患者選在在入睡后關閉電刺激以節(jié)省電量,電刺激參數可以根據患者癥狀變化以調整,VIM電刺激治療特發(fā)性震顫長期有效。
小結
特發(fā)性震顫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之一,通常癥狀不嚴重,但也有引起運動功能受損者。普萘洛爾和撲米酮是治療特發(fā)性震顫的一線藥物,但藥物治療的總有效率為50%。對于藥物難治性特發(fā)性震顫,應該考慮丘腦VIM核的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有效率達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