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有很多,有孩子好逸惡勞品行障礙造成厭學的;有婚姻家庭不和諧影響孩子心理造成厭學的;有迷戀網(wǎng)絡游戲造成厭學的;有家長或老師太看重分數(shù)而致孩子壓力太大怕失敗厭學的;也有心智發(fā)育遲緩造成厭學的……但其中“習得性無助”導致孩子厭學尤其值得家長和學校關注。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習慣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fā)現(xiàn),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于是在籠子里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
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后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在人類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chǎn)生懷疑,產(chǎn)生一種消極否定的習慣思維,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定勢中。
在我看來,在現(xiàn)行應試教育體制下,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太多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氛圍。
從家庭看,中國父母以批評為主,美國父母以鼓勵為主。批評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敵人。盡量強調(diào)孩子的優(yōu)點,忽略他的缺點,孩子的自信心才會提高。這點中國父母要好好向美國父母學習。
有些學生的家長,在教育孩子上他們除了供吃穿外不能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在教育孩子上不能以身作則,對孩子要求卻很高,把過高希望寄托希望在孩子身上,以他們實現(xiàn)自己當年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
這種要求與現(xiàn)實的反差,很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挫折感。這些家長又習慣用否定的語言發(fā)泄自己的不滿情緒,注入“你不如誰誰”、“你看看人家如何如何”、“你咋這么笨”、“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生你”等等消極否定評價,極易形成“習得性無助”,進而破罐破摔,導致厭學。
從學??矗簧賹W校單純最求成績排名,使學生很小就進入殘酷的分數(shù)競爭中,學習壓力很大,要取得好排名實屬不易,相對落后是大概率的事件。一旦學生在學業(yè)競爭狀態(tài)中的長期落后,就會導致了非智力品質(zhì)的弱化。
據(jù)我了解,一部分厭學學生曾經(jīng)努力過,也曾經(jīng)灑過汗水,但一次次的失敗,促使他們對此做出了錯誤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從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和追求。
還有的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jīng)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是不如其他尖子,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師和家長的表揚,長期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信,認為自己不行。就這樣,他們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重復、無數(shù)次的打擊以后慢慢“習得”了無助感,養(yǎng)成主動放棄的習慣心理。
我們要做的是把“習得性無助”變?yōu)椤傲暤眯詷酚^”。好孩子是夸出來,必須向美國父母學習,多鼓勵,多給孩子信心。在鼓勵聲中成長的孩子才會充滿自信不斷進步。對孩子,我會用古今中外走過同樣心路歷程的成功者的勵志故事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給以自尊和自信。讓孩子知道讀好書是他的責任不是家長的責任,前途和生活是屬于孩子自己的,只要不斷努力,總有成功的那一天。讓孩子以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
現(xiàn)在中國教育“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太看重結果,看重分數(shù),而我喜歡關注過程:一,你上學去了嗎?二,你聽了嗎?三,聽不懂敢于問嗎?四,回家作業(yè)按時做了嗎?你這4點過程做好,結果自然有了。
中國的孩子大都很聰明,只要自信了,情緒端正了,其學習的積極能動性就會激發(fā)出來,有的甚至會有超常發(fā)揮,給家長一個大大的驚喜。
(文章來自“有來心理”公眾號,關注可獲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