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04-23來源:有來醫(yī)生
45歲的王女士,最近一年感覺胃部隱隱作痛,伴隨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起初以為是由于工作繁忙,三餐不準時引起的胃炎,便自行服用了一些胃藥,但癥狀并沒有得到明顯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
醫(yī)生問診得知,王女士無嘔吐、便秘、腹瀉等癥狀。幽門螺桿菌呼氣試驗提示陽性,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進一步完善胃鏡,顯示胃體上部后壁有一個1.2cm大小的病灶,胃竇黏膜水腫,紅白相間,初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
胃鏡下采集病灶處活體樣本送檢,病理報告顯示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活動期,伴糜爛,局部固有層內見少量可疑細胞,懷疑惡性腫瘤。補充影像學檢查后,診斷為胃癌早期。
由于發(fā)現(xiàn)及時,癌細胞擴散有限,與王女士和家屬充分溝通后,醫(yī)生為其進行胃癌根治手術,切除病灶部位后,配合淋巴結清掃術。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明確為早期胃癌,已浸潤至黏膜肌層和部分淋巴結,由于治療及時,手術效果理想,術后恢復較好,術后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醫(yī)生提醒,慢性炎癥是誘發(fā)癌癥的重要因素,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曾指出,世界上約1/6癌癥的罪魁禍首是細菌和病毒。
炎癥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表現(xiàn)為紅、腫、熱、痛、刺激等癥狀,比如常見的嗓子痛、咳嗽、鼻子癢、皮膚上的小紅點、胃痛、關節(jié)腫痛等等。
這些炎癥在生活中很常見,看起來也不嚴重,很多人認為吃點藥,或者自己扛一下,過段時間就會好。
實際上引起炎癥的原因有很多,炎癥的性質也不完全相同,大多數(shù)屬于急性炎癥,發(fā)病很快,癥狀明顯,治療后很快就能恢復健康。
但有少部分炎癥會變成慢性炎癥,長期持續(xù)存在,癥狀反反復復,影響健康,甚至會被“拖成”癌癥。
一
炎癥離癌癥有多遠?
炎癥是免疫系統(tǒng)對抗外界刺激和損傷的防御反應,嚴格來說不算疾病,而是一種病理狀態(tài)。
急性炎癥像“大火爆炒”,起病急,動靜大,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癥狀也比較難受。但接受抗炎治療后會很快好轉,持續(xù)時間短,一般不會超過1個月,對身體的傷害有限。
慢性炎癥就像"小火慢燉",動靜小,但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多數(shù)在6周以上,甚至長達數(shù)月或數(shù)年,會持續(xù)刺激細胞基因突變,讓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
而且慢性炎癥對器官和組織的破壞,以“增生性”為主,形成不典型增生,再進一步增殖和擴散,形成腫瘤并侵犯周圍正常組織。
比如慢性胃炎,持續(xù)5-10年后就有可能進展為異型增生,再持續(xù)1-3年后,就有可能形成早期胃癌。潰瘍性結腸炎也是一樣的道理,從結腸炎早期到結直腸癌,可能只需10-15年。
還有一些炎癥的進展迅速,從不典型增生到癌變只需2-3個月,所以盡早治療、徹底治愈是防止癌變的關鍵。
二
這3個癥狀別拖,當心炎癥變癌癥
01 持續(xù)胃痛
胃部疼痛超過一個月未見好轉,疼痛主要是餐后上腹鈍痛、燒灼痛,同時還伴有消化不良、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等癥狀,就有可能是胃癌的早期信號。
胃炎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一般急性胃炎不會導致癌變,而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前者癌變率低,后者癌變率高。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經發(fā)生了萎縮改變,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從而使胃部出現(xiàn)不典型增生,最終導致胃癌。
胃癌的發(fā)展過程: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5-10年)→異型增生→胃癌(約1-3年)
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飲食不規(guī)律、暴飲暴食、長期飲酒都是誘發(fā)胃癌的高風險因素。有這些高風險因素的人,一旦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就要進行規(guī)范和長期的胃鏡隨訪,能夠有效地把胃癌扼殺在搖籃之中。
02 長期腹瀉
持續(xù)超過兩周的腹瀉,同時還伴隨腹脹、腹痛、大便變細、膿血便等癥狀,大便為暗褐色或黑色,夾雜白色膿液,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早期信號。
普通的腸炎一般并不會導致腸癌,比如吃壞肚子引起的急性胃腸炎、十二指腸炎等。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慢性腸炎,癌變率就比較高。腸黏膜長期受到刺激、脫落、壞死、增生,以及炎癥細胞的浸潤,時間長了以后,就會有癌變風險。
結直腸癌的發(fā)展過程:潰瘍性結腸炎→不典型增生(10-20年)→結直腸癌(約3-5年)
另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發(fā)生腫瘤的風險,會隨著發(fā)病時間和病變范圍而增加。也就是說,長期患病和病變范圍較大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結直腸癌。
因此,建議病程>8~10年,結腸受累>1/3的患者,或病程>12~15年,結腸受累<1/3,但病變超過直腸的患者,每年或每兩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及多點活檢。
03 頻繁出血
不明原因的頻繁出血超過3個月,同時伴隨白帶增多、陰道排液、下腹部疼痛,尤其是非月經期間、性生活后、絕經后的出血,可能是宮頸癌的早期信號。
并不是所有宮頸炎都會形成宮頸癌,大部分宮頸炎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發(fā)現(xiàn)后及時治療即可恢復健康。但如果宮頸炎長期持續(xù)性存在,且合并HPV病毒感染,宮頸癌發(fā)生的概率就會有所增加。
因此對于25歲以上女性,建議定期進行宮頸篩查,包括細胞學檢查和病原微生物檢查,還要及時接種HPV疫苗,預防感染。
宮頸癌的發(fā)展過程:慢性宮頸炎→宮頸上皮內瘤變(8-15年)→宮頸癌(平均5年)
此外,肝癌、白血病可導致凝血功能異常,也會表現(xiàn)為頻繁出血,大多是鼻出血或皮下瘀斑,需要及時注意,盡早檢查。
三
炎癥和癌癥,怎么區(qū)別?
炎癥:
屬于良性病變,以局部癥狀為主。
疼痛癥狀多為急性發(fā)作,以陣發(fā)性的劇痛、刺痛、竄痛為主。
腫塊往往比較淺表,能夠推動,柔軟或有一定彈性,伴隨皮膚溫度升高、皮膚紅腫等癥狀。
出血量少、緩慢,容易止住,例如鼻炎導致鼻出血,或宮頸炎導致接觸性出血。
全身癥狀較少,以發(fā)熱、乏力為主。
癌癥:
屬于惡性病變,以細胞異常增殖為主,癥狀隱蔽且多樣。
疼痛癥狀隱匿,初期沒有明顯疼痛,隨后腫瘤損傷或壓迫周圍組織,以持續(xù)性的鈍痛、壓痛、脹痛為主,可放射到周圍部位,晚期可出現(xiàn)劇烈癌痛,夜間加重。
腫塊往往比較深,能夠觸及但難以推動,有韌性或異常堅硬,后期常伴隨周圍皮膚或組織破潰、出血、潰瘍。
出血量大、持續(xù),易造成貧血,如胃癌嘔血、結直腸癌便血。
全身癥狀明顯,例如短期內體重下降、皮膚蒼白、黃疸、乏力困倦、精神萎靡等。